目的:評價(jia) 杯式法、電解法和紅外法3種方法測量塑料薄膜水蒸氣透過量的數據一致性。
方法:采用厚度均勻的塑料薄膜,經杯式法、電解法和紅外法3種方法測量其水蒸氣透過量,等效檢驗評價(jia) 測定結果的一致性。
結果:杯式法、電解法和紅外法測量塑料薄膜的水蒸氣透過量分別為(wei) 6.98、7.01和6.99 g/(m2·day)。
結論:三種測試方法的測量結果大體(ti) 相同。這為(wei) 多種方法測量塑料薄膜水蒸氣透過量的實驗室數據對比提供了一定的數據基礎。
水蒸氣可經溶解、擴散穿透塑料藥包材,進入包裝內(nei) 藥品,引發包裝內(nei) 固體(ti) 藥物潮解、變質和黴敗;也可以經液體(ti) 藥品穿透塑料藥包材,進入環境,導致液體(ti) 藥品溶液體(ti) 積減少,溶質濃度增大,引發不良後果。因此,測量並根據藥品性質選擇阻隔水蒸氣性能合適的塑料藥包材,對保障包裝內(nei) 藥品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yi) 。
水蒸氣透過量是評價(jia) 藥包材阻隔水蒸氣的能力,定義(yi) 為(wei) 在規定溫度、相對濕度、一定的水蒸氣壓差下,樣品在一定時間內(nei) 透過水蒸氣的量。國家藥包材標準對許多塑料藥包材品種設有水蒸氣透過量檢查項。檢查用分析方法有杯式法、電解法和紅外法,這些方法不僅(jin) 被國家藥包材標準收載,也被GB、ISO、ASTM標準收載。
杯式法是最先用於(yu) 測定塑料包材水蒸氣透過量的分析方法,該法直觀、簡單、溯源清晰。但杯式法易受操作水平影響,測試費時費力,在測定水蒸氣透過量低的樣品時更甚。電解法和紅外法是後續發展的儀(yi) 器分析法,通過將水蒸氣信號轉變為(wei) 電信號和紅外吸收信號,實現測試自動化。這兩(liang) 種方法的計量溯源到杯式法。從(cong) 理論上看,3種方法的測量數據應基本一致。測量數據的一致性是開展實驗室數據比對的基礎,因此,本文擬通過具體(ti) 實例分析,為(wei) 開展後續實驗室數據比對工作提供數據基礎。
評價(jia) 數據一致性,即數據的等效性起步於(yu) 20世紀70~80年代,最初由美國FDA提出。FDA為(wei) 解決(jue) 仿製藥的申請需求,提出生物等效性評價(jia) 。隨後數據的等效性研究向其他領域逐漸推廣。無論是黃熱病疫苗的減量有效性評價(jia) ,還是仿製藥的一致性評價(jia) ,抑或產(chan) 品的合規性檢驗、方法確認都屬於(yu) 等效性研究的範疇。等效性研究能對兩(liang) 組數據做出相一致的結論,出現錯判的風險低,適於(yu) 評價(jia) 本文中3種分析方法測量結果的一致性。
想了解更多的檢測阻隔類產(chan) 品請多多關(guan) 注!